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2025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召开
2025-10-14 03:42:54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9581   

2025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其信。他表示,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使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现实的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加强,践行大食物观、建立更具韧性的农业和食物体系,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其信。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谈气候变化

气候急剧变化 食物供应系统面临挑战

新京报:近年来,全球气候急剧变化,带来了诸多影响,是否有方法应对这些影响?

孙其信: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陆地加海洋的平均升温幅度,超过了1.5摄氏度,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首次。温度上升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比如极端天气的频发,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明显的影响,比如种植带北移,可能带来一系列种植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只是宏观层面的,普通人其实已经感受到。比如今年我国北方地区的秋雨,仅在北京,到目前全年降水量已经超过了900毫米。

新京报:目前我们是否有应对这些剧烈变化的方法和途径?

孙其信:气候变化使得原本脆弱的食物供应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举例来说,某个区域原本可以自给自足,但因为极端气候突然出现粮食短缺,就要从其他地方调运。这也是我们努力建立更具韧性农食系统的原因,而要建立这样一个系统,就需要不断践行大食物观,共同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

谈绿色转型

农业绿色转型 以科技助力生态发展

新京报: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或农业科技创新能做什么?

孙其信:农业的低碳绿色转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减缓或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许多人可能不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量中,农业占20%左右。农业和森林一样,是一个巨大的碳库,所以它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去减少排放,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去增加碳汇,这对应对气候变化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新京报:具体来说,能做哪些事情?

孙其信:举例来说,温室气体排放中,不只有二氧化碳,在农业生产中,就有甲烷、氧化亚氮等,甲烷主要来自养殖业、水稻田等,而氧化亚氮主要是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的结果。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30到40倍,氧化亚氮是80倍,我们要满足全球食品安全的需求,这些排放是必然会产生的,但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降低排放量,实现低碳绿色转型。比如通过一些新的动物饲料和养殖技术,可以减少20%到30%的甲烷排放。通过新的水田耕种技术,可以大幅降低稻田的甲烷排放,这些新型技术和种植技术、生产方式,既可以更加完全地保障粮食安全,还能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谈智慧农业

技术改变生产 智慧农业正在快速发展

新京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方兴未艾,在农业方面有何表现?

孙其信: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的交叉融合,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农业实现深度转型的需要。中国农业大学也启动了相关计划,最近有一个机器人足球比赛,中国农业大学的队伍获得了世界冠军。当然,踢足球不是我们的目的,但它为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技术应用,创造了新的空间,尤其在农业领域,不但前景广泛,且已开始深度融合。举个例子,现在的生物育种,还要借助人工在田间进行大量工作,但通过无人机遥感和地面的机器人系统,加上先进的图像视频处理技术,我们已经开发出一套能够接近育种专家的机器智能体。

新京报: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我国还有哪些做得比较好的?

孙其信: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非常快,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面。比如说合成生物学,过去我们一条染色体合成一个基因,现在合成一个细胞。再如替代蛋白,我国每年进口近1亿吨大豆,大豆榨油之后,剩下的主要就是蛋白,用来做饲料原料,生产各种肉蛋奶产品。现在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用微生物来发酵,生产巨量的蛋白。

谈农业强国

建设农业强国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新京报: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农业强国,你认为,在建设农业强国中,还有哪些短板?

孙其信:世界上的农业强国,大概有三种模式,一种是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人均土地很多,以大农场规模化经营为特征,以高科技为支撑。第二种是资源不算多的国家,如欧洲国家,但是户均经营的规模大,在科技支撑下高度集约化经营。还有一种,在某些领域做到了世界领先,如以色列、荷兰。中国跟这三种类型都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要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管理水平,不同之处是我们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尤其是小农户经营的模式,目前还是主流。同时我们有一个最大的短板,即农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新京报:如何才能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

谈中国农业

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农业故事走向全球

新京报:为什么要创办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中国农业科技对世界农业有何助力?

孙其信:我们举办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促进全球的科技合作,搭建一个全球科技资源、政策资源、金融资源的合作网络。之所以能够成功,使得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成为全球三大农业峰会之一,和中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

新京报:这个转型是怎样的?

孙其信:二战结束以后,新的国际治理体系下,国际援助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是发达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政治承诺和制度承诺。在早期,中国是受援助国,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有能力向其他欠发达国家提供更多支持,包括技术支持、智力支持和财政支持,所以我们开始向这些国家平行共享中国的发展经验。举例来说,中国农业大学在中非合作中有一个持续十多年的项目,叫小技术大丰收,我们的教授和学生,在坦桑尼亚把中国的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推广到当地,帮助当地玉米产量翻了好几番。我们一方面要跟发达国家持续保持更加紧密的联合,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应当履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通过农业科技的合作,让全球每个地方的农业都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也是中国经验给世界带来的新的贡献。

2025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其信。他表示,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使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现实的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加强,践行大食物观、建立更具韧性的农业和食物体系,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其信。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谈气候变化

气候急剧变化 食物供应系统面临挑战

新京报:近年来,全球气候急剧变化,带来了诸多影响,是否有方法应对这些影响?

孙其信: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陆地加海洋的平均升温幅度,超过了1.5摄氏度,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首次。温度上升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比如极端天气的频发,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明显的影响,比如种植带北移,可能带来一系列种植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只是宏观层面的,普通人其实已经感受到。比如今年我国北方地区的秋雨,仅在北京,到目前全年降水量已经超过了900毫米。

新京报:目前我们是否有应对这些剧烈变化的方法和途径?

孙其信:气候变化使得原本脆弱的食物供应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举例来说,某个区域原本可以自给自足,但因为极端气候突然出现粮食短缺,就要从其他地方调运。这也是我们努力建立更具韧性农食系统的原因,而要建立这样一个系统,就需要不断践行大食物观,共同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

谈绿色转型

农业绿色转型 以科技助力生态发展

新京报: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或农业科技创新能做什么?

孙其信:农业的低碳绿色转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减缓或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许多人可能不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量中,农业占20%左右。农业和森林一样,是一个巨大的碳库,所以它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去减少排放,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去增加碳汇,这对应对气候变化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新京报:具体来说,能做哪些事情?

孙其信:举例来说,温室气体排放中,不只有二氧化碳,在农业生产中,就有甲烷、氧化亚氮等,甲烷主要来自养殖业、水稻田等,而氧化亚氮主要是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的结果。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30到40倍,氧化亚氮是80倍,我们要满足全球食品安全的需求,这些排放是必然会产生的,但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降低排放量,实现低碳绿色转型。比如通过一些新的动物饲料和养殖技术,可以减少20%到30%的甲烷排放。通过新的水田耕种技术,可以大幅降低稻田的甲烷排放,这些新型技术和种植技术、生产方式,既可以更加完全地保障粮食安全,还能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谈智慧农业

技术改变生产 智慧农业正在快速发展

新京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方兴未艾,在农业方面有何表现?

孙其信: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的交叉融合,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农业实现深度转型的需要。中国农业大学也启动了相关计划,最近有一个机器人足球比赛,中国农业大学的队伍获得了世界冠军。当然,踢足球不是我们的目的,但它为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技术应用,创造了新的空间,尤其在农业领域,不但前景广泛,且已开始深度融合。举个例子,现在的生物育种,还要借助人工在田间进行大量工作,但通过无人机遥感和地面的机器人系统,加上先进的图像视频处理技术,我们已经开发出一套能够接近育种专家的机器智能体。

新京报: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我国还有哪些做得比较好的?

孙其信: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非常快,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面。比如说合成生物学,过去我们一条染色体合成一个基因,现在合成一个细胞。再如替代蛋白,我国每年进口近1亿吨大豆,大豆榨油之后,剩下的主要就是蛋白,用来做饲料原料,生产各种肉蛋奶产品。现在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用微生物来发酵,生产巨量的蛋白。

谈农业强国

建设农业强国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新京报: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农业强国,你认为,在建设农业强国中,还有哪些短板?

孙其信:世界上的农业强国,大概有三种模式,一种是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人均土地很多,以大农场规模化经营为特征,以高科技为支撑。第二种是资源不算多的国家,如欧洲国家,但是户均经营的规模大,在科技支撑下高度集约化经营。还有一种,在某些领域做到了世界领先,如以色列、荷兰。中国跟这三种类型都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要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管理水平,不同之处是我们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尤其是小农户经营的模式,目前还是主流。同时我们有一个最大的短板,即农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新京报:如何才能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

谈中国农业

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农业故事走向全球

新京报:为什么要创办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中国农业科技对世界农业有何助力?

孙其信:我们举办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促进全球的科技合作,搭建一个全球科技资源、政策资源、金融资源的合作网络。之所以能够成功,使得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成为全球三大农业峰会之一,和中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

新京报:这个转型是怎样的?

孙其信:二战结束以后,新的国际治理体系下,国际援助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是发达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政治承诺和制度承诺。在早期,中国是受援助国,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有能力向其他欠发达国家提供更多支持,包括技术支持、智力支持和财政支持,所以我们开始向这些国家平行共享中国的发展经验。举例来说,中国农业大学在中非合作中有一个持续十多年的项目,叫小技术大丰收,我们的教授和学生,在坦桑尼亚把中国的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推广到当地,帮助当地玉米产量翻了好几番。我们一方面要跟发达国家持续保持更加紧密的联合,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应当履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通过农业科技的合作,让全球每个地方的农业都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也是中国经验给世界带来的新的贡献。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人形机器人“价格屠夫”?大咖机器人发布新品,6.98万元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经纬线·这里为何成为足球的热土?
  2. 云南会泽:“一人一档”精准匹配,线上
  3. 友谊关下,国旗护卫队迎来首批女队员
  4. 河北:电力护航烘干作业保障秋粮归仓
  5. 天然“调色板”绘秋色山水林云相映成趣
  6. 农文旅添彩乡村好“丰”光秋收景象成为
  7. 新疆立足资源禀赋推动高质量发展
  8. 青春华章|“没忘!没忘!永不忘!”“
  9. 校馆弦歌|怀士堂:中山大学中轴线上的
  10. 外资持续加大在中国创新研发投入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