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
2025-10-12 14:58:45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7103   

制图:蔡华伟

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lsquo;十四五rsquo;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情况。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实现自主可控,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一批创新技术成果涌现。我国气象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

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我国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不断织密气象观测网络,同时,积极发展高精度观测手段,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

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能够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从大家熟悉的常规气象预报,我们可以获知,从临近分钟到小时的lsquo;出门要不要拿伞rsquo;,一周内lsquo;有没有暴雨、高温、寒潮天气rsquo;,到lsquo;这个秋季来得早还是来得晚,这个冬季是暖还是冷rsquo;,甚至lsquo;明年气候年景到底如何rsquo;等。国家气象中心主任金荣花介绍,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气象数据潜能加速释放。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气象数据获取、分发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介绍,气象部门先后向全社会共享包括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在内的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全国21个行业。

防灾减灾气象防线进一步筑牢

气象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陈振林介绍,气象部门探索将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防灾避险、赋能发展的实际成效,同时强化主动、互动、联动,与各地区、各部门协同配合,探索形成了两方面经验做法。

一方面,深化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让气象预警更快速通畅地转化为防御行动。全国各省均制定了相关政策,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的关键条件。气象部门不断推进气象实况业务、精准预报业务和快速部署响应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了28个部门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建成了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

另一方面,细化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实化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

我们探索建立了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打个比方,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在时间维度上不断细化,预报时效从季度到月、周、天,进而不断精准到小时、分钟;在空间维度上不断聚焦,从大的天气系统影响范围,不断聚焦到灾害具体影响的乡镇、村和重点人群;在响应维度上不断咬合,为各级党委政府分时段、分区域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实施精准防控,提供决策支撑,从而将极端天气影响lsquo;最小化rsquo;,尽最大努力降低人员伤亡的风险。陈振林说。

目前,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都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

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和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有力支撑地方政府防灾减灾行动,防灾减灾气象防线进一步筑牢。今年5月底6月初,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出现持续强降雨,多地发生滑坡、泥石流,怒江气象部门强化递进式气象服务,及时果断叫应相关责任人,支持成功转移避险3904人。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

气象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服务国计民生成效更加显著。

在守护生命安全方面,各地政府均建立了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十四五时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在助力生产发展方面,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十四五以来,冬小麦干热风预警提示农业农村部门及时采取一喷三防等措施,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在保障百姓生活方面,精细化气象服务涵盖人们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生活场景,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云海、彩虹、雾凇、极光等景观气象预报让公众出游赏景从碰运气变为早预见。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受到欢迎。

在支撑良好生态方面,气象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障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呈现群发、频发态势。气象部门加强国际合作和援助,深化气象基础设施硬联通、工作经验机制软联通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助力各国应对气候变化。

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具备lsquo;云+端部署、智能开放的预警工具箱、人工智能技术集成rsquo;三大特色,能够为各类灾害和风险的早期预警提供解决方案。目前这一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所罗门群岛、蒙古国、吉布提等国,已经有超过40个国家在lsquo;云rsquo;上使用。陈振林说。

今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发布了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方案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的预警系统,以及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防灾减灾智慧和经验。

中国气象局还承担着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者区域气象中心的职责。持续加强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

毕宝贵介绍,作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目前,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了107%。

今后我们将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气象能力建设,提升气候韧性。陈振林说,未来,还将进一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应对防灾减灾注入更大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制图:蔡华伟

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lsquo;十四五rsquo;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情况。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实现自主可控,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一批创新技术成果涌现。我国气象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

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我国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不断织密气象观测网络,同时,积极发展高精度观测手段,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

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能够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从大家熟悉的常规气象预报,我们可以获知,从临近分钟到小时的lsquo;出门要不要拿伞rsquo;,一周内lsquo;有没有暴雨、高温、寒潮天气rsquo;,到lsquo;这个秋季来得早还是来得晚,这个冬季是暖还是冷rsquo;,甚至lsquo;明年气候年景到底如何rsquo;等。国家气象中心主任金荣花介绍,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气象数据潜能加速释放。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气象数据获取、分发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介绍,气象部门先后向全社会共享包括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在内的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全国21个行业。

防灾减灾气象防线进一步筑牢

气象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陈振林介绍,气象部门探索将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防灾避险、赋能发展的实际成效,同时强化主动、互动、联动,与各地区、各部门协同配合,探索形成了两方面经验做法。

一方面,深化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让气象预警更快速通畅地转化为防御行动。全国各省均制定了相关政策,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的关键条件。气象部门不断推进气象实况业务、精准预报业务和快速部署响应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了28个部门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建成了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

另一方面,细化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实化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

我们探索建立了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打个比方,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在时间维度上不断细化,预报时效从季度到月、周、天,进而不断精准到小时、分钟;在空间维度上不断聚焦,从大的天气系统影响范围,不断聚焦到灾害具体影响的乡镇、村和重点人群;在响应维度上不断咬合,为各级党委政府分时段、分区域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实施精准防控,提供决策支撑,从而将极端天气影响lsquo;最小化rsquo;,尽最大努力降低人员伤亡的风险。陈振林说。

目前,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都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

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和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有力支撑地方政府防灾减灾行动,防灾减灾气象防线进一步筑牢。今年5月底6月初,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出现持续强降雨,多地发生滑坡、泥石流,怒江气象部门强化递进式气象服务,及时果断叫应相关责任人,支持成功转移避险3904人。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

气象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服务国计民生成效更加显著。

在守护生命安全方面,各地政府均建立了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十四五时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在助力生产发展方面,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十四五以来,冬小麦干热风预警提示农业农村部门及时采取一喷三防等措施,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在保障百姓生活方面,精细化气象服务涵盖人们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生活场景,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云海、彩虹、雾凇、极光等景观气象预报让公众出游赏景从碰运气变为早预见。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受到欢迎。

在支撑良好生态方面,气象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障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呈现群发、频发态势。气象部门加强国际合作和援助,深化气象基础设施硬联通、工作经验机制软联通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助力各国应对气候变化。

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具备lsquo;云+端部署、智能开放的预警工具箱、人工智能技术集成rsquo;三大特色,能够为各类灾害和风险的早期预警提供解决方案。目前这一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所罗门群岛、蒙古国、吉布提等国,已经有超过40个国家在lsquo;云rsquo;上使用。陈振林说。

今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发布了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方案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的预警系统,以及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防灾减灾智慧和经验。

中国气象局还承担着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者区域气象中心的职责。持续加强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

毕宝贵介绍,作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目前,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了107%。

今后我们将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气象能力建设,提升气候韧性。陈振林说,未来,还将进一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应对防灾减灾注入更大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青春华章爷爷修渠牺牲,父亲13岁时接过钢钎,红旗渠第三代“护渠人”:一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速来围观!福建梧林这个百年侨村玩起了
  2. 青春华章丨如水赴壑,将安澜答卷写在河
  3. 玉米秋收遇上阴雨天气多地烘干厂开足马
  4. “香港进”:港企进博“进阶”路
  5. 拉巴多吉:镜头记录沧桑巨变
  6. 打破时空局限新疆旅游“黄金季含金量”
  7. 从企业创新、仓储、消费等多领域亮眼数
  8.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为抗日他
  9. 领克10EM-P第10000辆整车下
  10. 210个试点地区共建成便民生活圈62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