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砥砺奋进七十载天山南北谱华章丨天山脚下“户儿家”守望相助是一家
2025-09-11 23:14:51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0960   

褪色的马鞍、泛黄的粮票、磨损的布票,以及墙上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老照片hellip;hellip;在新疆阿勒泰市红墩镇户儿家文化大院里,一件件老物件静静陈列,仿佛将时光拉回到那些民族互助、亲如一家的岁月。

有好吃的大家分着吃,大家吃了大家香。户儿家文化大院创始人李红秀总是以这句朴素的话开启她的讲解。2012年,她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户儿家民俗陈列馆,收集了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老物件350余件。

户儿家的历史可追溯至1861年,当时40余户汉族农民从甘肃、陕西、山西迁移至红墩镇,与当地群众共同生活,形成了多民族共生共融的独特村落。长期以来,大家相互扶持、繁衍生息,发展为3000多人的村落,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9月9日,当地各族老人在户儿家文化大院合影。新华社记者 程丽 摄

李红秀1972年嫁到阿勒泰市红墩镇,与户儿家结下不解之缘。自从嫁到lsquo;户儿家rsquo;,我被他们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所感动。李红秀说。她亲自收集每一件展品,邻居们送来祖辈的马鞍、旧粮票、布票等,帮助她一起建起了展馆。我常跟参观者说,好日子是各民族同甘共苦拼来的。

祖辈们迁移到红墩镇后,修渠引水、开荒种菜,从事农业生产。户儿家第六代成员李晓荣说,牧民下山到lsquo;户儿家rsquo;,用牛羊换麦子、面粉,与居民慢慢就成了好朋友。

阿斯亚middot;巴合恰尔也是户儿家的第六代成员,她的家庭是多民族融合的缩影。我的母亲是哈萨克族,我的外公是汉族,我的父亲是回族,我从小就在多民族的家庭里长大。

传承户儿家团结互助的精神,阿斯亚middot;巴合恰尔常年照料汉族邻居王大姐生病的家人,用传统草药知识为牧民孩子缓解疼痛,组织爱心妈妈团队为孤残儿童编织爱心毛衣。

在政府的支持下,户儿家民俗陈列馆已扩展为200平方米的户儿家文化大院,成为展示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

9月9日,老人在户儿家文化大院打羊毛。新华社记者 程丽 摄

文化大院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李红秀和邻居合办农家乐,10余户村民开办起了民宿、手工艺品店。游客在这里可以品民族特色菜、听户儿家故事,院落纳百家的传统在新时代延续下来。

你帮我来耕良田,我帮你来放牛羊lsquo;户儿家rsquo;的各族人民心连心,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hellip;hellip;如今,每当参观者来到这里,村民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用悦耳的歌声和动人的舞蹈,向来访者诉说着民族团结的深情。

从最初40多户,到如今3000多人,lsquo;户儿家rsquo;的核心就是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往后我会接着整理老物件,继续讲好lsquo;户儿家rsquo;的故事。李红秀说。

褪色的马鞍、泛黄的粮票、磨损的布票,以及墙上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老照片hellip;hellip;在新疆阿勒泰市红墩镇户儿家文化大院里,一件件老物件静静陈列,仿佛将时光拉回到那些民族互助、亲如一家的岁月。

有好吃的大家分着吃,大家吃了大家香。户儿家文化大院创始人李红秀总是以这句朴素的话开启她的讲解。2012年,她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户儿家民俗陈列馆,收集了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老物件350余件。

户儿家的历史可追溯至1861年,当时40余户汉族农民从甘肃、陕西、山西迁移至红墩镇,与当地群众共同生活,形成了多民族共生共融的独特村落。长期以来,大家相互扶持、繁衍生息,发展为3000多人的村落,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9月9日,当地各族老人在户儿家文化大院合影。新华社记者 程丽 摄

李红秀1972年嫁到阿勒泰市红墩镇,与户儿家结下不解之缘。自从嫁到lsquo;户儿家rsquo;,我被他们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所感动。李红秀说。她亲自收集每一件展品,邻居们送来祖辈的马鞍、旧粮票、布票等,帮助她一起建起了展馆。我常跟参观者说,好日子是各民族同甘共苦拼来的。

祖辈们迁移到红墩镇后,修渠引水、开荒种菜,从事农业生产。户儿家第六代成员李晓荣说,牧民下山到lsquo;户儿家rsquo;,用牛羊换麦子、面粉,与居民慢慢就成了好朋友。

阿斯亚middot;巴合恰尔也是户儿家的第六代成员,她的家庭是多民族融合的缩影。我的母亲是哈萨克族,我的外公是汉族,我的父亲是回族,我从小就在多民族的家庭里长大。

传承户儿家团结互助的精神,阿斯亚middot;巴合恰尔常年照料汉族邻居王大姐生病的家人,用传统草药知识为牧民孩子缓解疼痛,组织爱心妈妈团队为孤残儿童编织爱心毛衣。

在政府的支持下,户儿家民俗陈列馆已扩展为200平方米的户儿家文化大院,成为展示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

9月9日,老人在户儿家文化大院打羊毛。新华社记者 程丽 摄

文化大院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李红秀和邻居合办农家乐,10余户村民开办起了民宿、手工艺品店。游客在这里可以品民族特色菜、听户儿家故事,院落纳百家的传统在新时代延续下来。

你帮我来耕良田,我帮你来放牛羊lsquo;户儿家rsquo;的各族人民心连心,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hellip;hellip;如今,每当参观者来到这里,村民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用悦耳的歌声和动人的舞蹈,向来访者诉说着民族团结的深情。

从最初40多户,到如今3000多人,lsquo;户儿家rsquo;的核心就是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往后我会接着整理老物件,继续讲好lsquo;户儿家rsquo;的故事。李红秀说。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中国依然是外资企业青睐的全球投资热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
  2. 汽车观察:上汽荣威大戏从“蓉”从容启
  3. 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
  4. “剧场秩序侠”自发倡导文明观演
  5. 《学生运动能力测评规范》国家标准如何
  6.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引进全球”到“链
  7. 8月份全国消费市场运行平稳CPI环比
  8. Seeds成立一个月,星源智获2亿元
  9. 拍得侵华日军相册及资料,江苏徐州青年
  10. 破亿方!我国首个海上碳封存项目取得重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