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校馆弦歌|精神地标承载信仰传承红色力量
2025-11-03 10:04:36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9578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走进高校,探寻那些深植于校园的精神地标。从西南联大的教育火种到拉贝纪念馆的人性光辉,再到重庆大学的坚韧风骨mdash;mdash;历史在此沉淀,精神于此赓续,激励着当代青年接过时代的火炬,书写属于新一代的奋斗篇章。

在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师范大学大一学生正围站在展柜前,聆听烽火岁月里的求学故事。杨振宁泛黄的论文手稿,无声讲述着他在铁皮教室与防空警报中坚持求学的岁月。这所仅存在八年的大学,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功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烽火岁月的见证。三角校徽融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精神,刚毅坚卓青田石治印镌刻着闻一多的铮铮风骨,纸上这句千秋耻,终当雪至今激荡人心。

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在民族存亡之际,联大师生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或潜心学术、科学报国。如今,西南联大旧址所在的云南师范大学通过创办西南联大讲坛、打造联大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宣讲团,建成西南联大博物馆、校史博物馆等主题校园文化景观,推出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情景剧《追寻》等,让更多人在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感人故事中传承西南联大精神,汲取拼搏奋进的力量。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珍藏着一份特殊的名单mdash;mdash;32页纸上印满602名难民的手印,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铁证。这里曾是拉贝先生的居所,1937年南京沦陷后,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其他国际友人共同建立国际安全区,庇护了20多万中国难民。

拉贝先生亲眼目睹日军暴行,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纪念馆展出了300余张珍贵照片、50多件史料实物,生动再现那段跨国大爱的历史。

在重庆大学校园内,一栋满身弹痕的石头房子mdash;mdash;工学院楼静静伫立。抗战时期,它曾历经数次轰炸仍屹立不倒,在1940年5月29日的轰炸中,大楼一角被炸毁,三枚未爆炸的炮弹深嵌墙体,师生们并没有停下求知的脚步,而是坚持在废墟中修复教室,让科学之光在炮火中不灭。

不远处的松林坡上,暖黄色的七七抗战大礼堂同样见证着烽火记忆。1937年,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借重庆大学之地修建礼堂,纪念七七事变。这里很快成为战时文化高地,郭沫若在此授课,徐悲鸿展出敦煌临摹画作,周恩来登台演讲激励青年。

知识的火种在战时的山城蔓延,重庆大学工学院楼与七七抗战大礼堂分别承载科学报国与人文觉醒的使命。

如今,七七抗战大礼堂修缮一新,定期放映红色电影,举办文化展演,延续着文化高地的使命;工学院楼作为教学场所仍在使用;重大学子用废墟中的碎石建成纪念碑,寓意勿忘国耻。

这一座座精神地标承载着烽火岁月中先辈们的坚定信仰,更传承着接续奋进的红色力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走进高校,探寻那些深植于校园的精神地标。从西南联大的教育火种到拉贝纪念馆的人性光辉,再到重庆大学的坚韧风骨mdash;mdash;历史在此沉淀,精神于此赓续,激励着当代青年接过时代的火炬,书写属于新一代的奋斗篇章。

在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师范大学大一学生正围站在展柜前,聆听烽火岁月里的求学故事。杨振宁泛黄的论文手稿,无声讲述着他在铁皮教室与防空警报中坚持求学的岁月。这所仅存在八年的大学,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功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烽火岁月的见证。三角校徽融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精神,刚毅坚卓青田石治印镌刻着闻一多的铮铮风骨,纸上这句千秋耻,终当雪至今激荡人心。

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在民族存亡之际,联大师生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或潜心学术、科学报国。如今,西南联大旧址所在的云南师范大学通过创办西南联大讲坛、打造联大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宣讲团,建成西南联大博物馆、校史博物馆等主题校园文化景观,推出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情景剧《追寻》等,让更多人在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感人故事中传承西南联大精神,汲取拼搏奋进的力量。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珍藏着一份特殊的名单mdash;mdash;32页纸上印满602名难民的手印,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铁证。这里曾是拉贝先生的居所,1937年南京沦陷后,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其他国际友人共同建立国际安全区,庇护了20多万中国难民。

拉贝先生亲眼目睹日军暴行,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纪念馆展出了300余张珍贵照片、50多件史料实物,生动再现那段跨国大爱的历史。

在重庆大学校园内,一栋满身弹痕的石头房子mdash;mdash;工学院楼静静伫立。抗战时期,它曾历经数次轰炸仍屹立不倒,在1940年5月29日的轰炸中,大楼一角被炸毁,三枚未爆炸的炮弹深嵌墙体,师生们并没有停下求知的脚步,而是坚持在废墟中修复教室,让科学之光在炮火中不灭。

不远处的松林坡上,暖黄色的七七抗战大礼堂同样见证着烽火记忆。1937年,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借重庆大学之地修建礼堂,纪念七七事变。这里很快成为战时文化高地,郭沫若在此授课,徐悲鸿展出敦煌临摹画作,周恩来登台演讲激励青年。

知识的火种在战时的山城蔓延,重庆大学工学院楼与七七抗战大礼堂分别承载科学报国与人文觉醒的使命。

如今,七七抗战大礼堂修缮一新,定期放映红色电影,举办文化展演,延续着文化高地的使命;工学院楼作为教学场所仍在使用;重大学子用废墟中的碎石建成纪念碑,寓意勿忘国耻。

这一座座精神地标承载着烽火岁月中先辈们的坚定信仰,更传承着接续奋进的红色力量。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金秋时节“邂逅”绝美自然画卷以“景”为媒打造文旅消费盛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养老人才短缺如何破解?看“养老服务师
  2. 中国航天员第7次会师“天宫”
  3. 新发展理念看变化|绿色发展享自然
  4. 良机良种良技为冬小麦播种“保驾护航”
  5. 海南离岛免税新政首日免税购物金额达7
  6. 哈密:“甜蜜引擎”激活乡村活力
  7. 十五运会火炬今天开始传递,一起见证!
  8.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世界超市”6.
  9. 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启航
  10. 大学生秋季求职期来了!各地各高校助力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