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光明跨越:西藏电力六十年从酥油灯到“世界屋脊”的能源革命
2025-08-31 20:28:06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7820   

编者按:时间是最真实的故事讲述者。1965年至2025年,西藏自治区走过了一条不凡的来时路。从百废待兴、万业待举到事业发达、文化昌盛;从与天相接天堑难攀,到三网通达的现代化城市乡村,变化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发生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发生在乡村的田间阡陌,发生在人们的脑中、心里、脸上。真实最有力量。请跟随我们的笔触认识西藏,听珠穆朗玛脚下的变迁故事,听雅鲁藏布沉吟的时空变换,听老百姓心里由涩变甜的记忆。

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上,一场持续六十年的能源革命悄然改变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当夜幕降临,拉萨八廓街的灯光依次亮起,远在羌塘草原深处的牧民家中电视机正在播放新闻,这些平凡场景背后,是西藏电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非凡历程。

六十年间,西藏电力实现了从酥油灯到城乡灯火通明、清洁能源点亮生活的飞跃,从孤立电网到融入全国电网、构建多能互补电力系统的跨越。这不仅是能源基础设施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束从酥油灯延续到现代的电网之光,照亮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黑暗中的微光:艰难起步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电几乎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全西藏仅有一座125千瓦的小水电站mdash;mdash;夺底电站,专供少数特权阶层使用,广大农牧区依然依靠酥油灯和柴火照明取暖。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电力建设被提上重要议程。纳金电站的建设成为标志性事件,这座设计容量7500千瓦的水电站,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建成,结束了拉萨市区用松明子和酥油灯照明的历史。这一时期,西藏电力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点状分布,电力供应仅限于主要城镇,且稳定性差,广大农牧区依然处于无电状态。

资料图:西藏第一座水力发电站mdash;mdash;纳金电站 国网西藏电力供图

光明初现:基础建设与艰难探索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雪域高原,西藏电力建设进入新阶段。羊八井地热电站的建成投产,不仅为西藏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更开启了我国高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先河,也为后续西藏清洁能源体系的构建积累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小型水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在西藏各地建设起来。一个电源点带一个城是这一时期电力发展的典型特征,虽然发电量有限,却让越来越多偏远地区的群众第一次用上了电,为西藏早期城镇建设和小型工业发展提供了关键的能源支撑,也为后续电网建设奠定了基础。截至1990年代末,西藏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35.8万千瓦,比1965年增长了近44倍,但仍有超过60%的人口没有用上常规电力。

跨越发展:电网延伸与新能源崛起

输送到高原的千家万户。如今,主电网覆盖全区74个县,全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6%,用电人口近370万人。

在电力天路的直接拉动下,西藏电网用电负荷连年刷新历史纪录,年均增长15%,最高达到276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54.17亿千瓦时,是自治区成立时的593倍,高质量发展的电网为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能。

资料图:西藏自治区境内的输变电站 国网西藏电力供图

智慧赋能:绿色发展与未来展望

进入新时代,西藏电力发展更加注重高质量和可持续性。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规划引人瞩目,这一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的建设,将使西藏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接续基地。与此同时,智能微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新技术在高原开始应用,提高了电网运行效率和供电可靠性。

截至2025年7月,西藏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39.3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超过99%,基本实现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西藏电网输电线路总长91367.48公里,绕地球赤道两周,供电可靠率达99.6%。

资料图: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电网输电线路 国网西藏电力供图

光明背后的深度思考

回眸西藏电力60年的发展轨迹,折射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深刻命题:如何在守护独特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推动偏远地区实现现代化转型?西藏电力发展的成功,正在于探索出一条兼顾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的特色路径mdash;mdash;既通过电网延伸与能源互联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又依托分布式新能源与微电网适配高原地理生态的特殊性。这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为全球偏远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资料图:羊八井光伏电站 国网西藏电力供图

电力的普及,不仅为西藏带来了万家灯火,更深刻重塑着当地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走进寻常百姓家,大幅减轻了农牧民的家务负担;互联网的接入,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电动搅拌机取代传统手工打制酥油茶的劳作,既解放了劳动力,更让妇女从重复的体力劳动中得以解脱。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正是西藏社会进步最真切的注脚。

然而,挑战仍未停歇。电力基础设施运维成本居高不下、新能源消纳难题亟待破解、极端气候对电网安全的威胁持续凸显,这些都需在未来发展中统筹应对。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西藏作为生态脆弱区与亚洲水塔,其新能源发展战略更需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求精准、审慎的平衡。

资料图: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夜景 国网西藏电力供图

一甲子岁月更迭,西藏电力从微光摇曳到灯火璀璨,照亮了一个民族的砥砺奋进之路。这条电力天路,不仅是电缆纵横、铁塔林立的物理联通,更是勾连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情感纽带。当阳光遍洒雪山之巅,光伏板静默地汲取着清洁能源;当江河奔涌向前,水轮机组平稳运转输送着不竭动力mdash;mdash;这些生动场景,正是古老高原在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的智慧抉择:既以热忱之心拥抱光明,更以坚守之念守护净土。

西藏电力将继续书写着光明与希望的故事,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点亮更多梦想,传递更多温暖。这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个文明古国迈向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编者按:时间是最真实的故事讲述者。1965年至2025年,西藏自治区走过了一条不凡的来时路。从百废待兴、万业待举到事业发达、文化昌盛;从与天相接天堑难攀,到三网通达的现代化城市乡村,变化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发生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发生在乡村的田间阡陌,发生在人们的脑中、心里、脸上。真实最有力量。请跟随我们的笔触认识西藏,听珠穆朗玛脚下的变迁故事,听雅鲁藏布沉吟的时空变换,听老百姓心里由涩变甜的记忆。

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上,一场持续六十年的能源革命悄然改变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当夜幕降临,拉萨八廓街的灯光依次亮起,远在羌塘草原深处的牧民家中电视机正在播放新闻,这些平凡场景背后,是西藏电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非凡历程。

六十年间,西藏电力实现了从酥油灯到城乡灯火通明、清洁能源点亮生活的飞跃,从孤立电网到融入全国电网、构建多能互补电力系统的跨越。这不仅是能源基础设施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束从酥油灯延续到现代的电网之光,照亮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黑暗中的微光:艰难起步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电几乎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全西藏仅有一座125千瓦的小水电站mdash;mdash;夺底电站,专供少数特权阶层使用,广大农牧区依然依靠酥油灯和柴火照明取暖。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电力建设被提上重要议程。纳金电站的建设成为标志性事件,这座设计容量7500千瓦的水电站,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建成,结束了拉萨市区用松明子和酥油灯照明的历史。这一时期,西藏电力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点状分布,电力供应仅限于主要城镇,且稳定性差,广大农牧区依然处于无电状态。

资料图:西藏第一座水力发电站mdash;mdash;纳金电站 国网西藏电力供图

光明初现:基础建设与艰难探索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雪域高原,西藏电力建设进入新阶段。羊八井地热电站的建成投产,不仅为西藏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更开启了我国高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先河,也为后续西藏清洁能源体系的构建积累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小型水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在西藏各地建设起来。一个电源点带一个城是这一时期电力发展的典型特征,虽然发电量有限,却让越来越多偏远地区的群众第一次用上了电,为西藏早期城镇建设和小型工业发展提供了关键的能源支撑,也为后续电网建设奠定了基础。截至1990年代末,西藏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35.8万千瓦,比1965年增长了近44倍,但仍有超过60%的人口没有用上常规电力。

跨越发展:电网延伸与新能源崛起

输送到高原的千家万户。如今,主电网覆盖全区74个县,全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6%,用电人口近370万人。

在电力天路的直接拉动下,西藏电网用电负荷连年刷新历史纪录,年均增长15%,最高达到276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54.17亿千瓦时,是自治区成立时的593倍,高质量发展的电网为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能。

资料图:西藏自治区境内的输变电站 国网西藏电力供图

智慧赋能:绿色发展与未来展望

进入新时代,西藏电力发展更加注重高质量和可持续性。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规划引人瞩目,这一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的建设,将使西藏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接续基地。与此同时,智能微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新技术在高原开始应用,提高了电网运行效率和供电可靠性。

截至2025年7月,西藏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39.3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超过99%,基本实现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西藏电网输电线路总长91367.48公里,绕地球赤道两周,供电可靠率达99.6%。

资料图: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电网输电线路 国网西藏电力供图

光明背后的深度思考

回眸西藏电力60年的发展轨迹,折射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深刻命题:如何在守护独特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推动偏远地区实现现代化转型?西藏电力发展的成功,正在于探索出一条兼顾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的特色路径mdash;mdash;既通过电网延伸与能源互联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又依托分布式新能源与微电网适配高原地理生态的特殊性。这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为全球偏远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资料图:羊八井光伏电站 国网西藏电力供图

电力的普及,不仅为西藏带来了万家灯火,更深刻重塑着当地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走进寻常百姓家,大幅减轻了农牧民的家务负担;互联网的接入,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电动搅拌机取代传统手工打制酥油茶的劳作,既解放了劳动力,更让妇女从重复的体力劳动中得以解脱。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正是西藏社会进步最真切的注脚。

然而,挑战仍未停歇。电力基础设施运维成本居高不下、新能源消纳难题亟待破解、极端气候对电网安全的威胁持续凸显,这些都需在未来发展中统筹应对。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西藏作为生态脆弱区与亚洲水塔,其新能源发展战略更需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求精准、审慎的平衡。

资料图: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夜景 国网西藏电力供图

一甲子岁月更迭,西藏电力从微光摇曳到灯火璀璨,照亮了一个民族的砥砺奋进之路。这条电力天路,不仅是电缆纵横、铁塔林立的物理联通,更是勾连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情感纽带。当阳光遍洒雪山之巅,光伏板静默地汲取着清洁能源;当江河奔涌向前,水轮机组平稳运转输送着不竭动力mdash;mdash;这些生动场景,正是古老高原在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的智慧抉择:既以热忱之心拥抱光明,更以坚守之念守护净土。

西藏电力将继续书写着光明与希望的故事,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点亮更多梦想,传递更多温暖。这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个文明古国迈向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我国抗战纪念馆体系基本形成抗战胜利80周年记者会今日要点速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多部抗战主题新书亮相:弘扬伟大抗战精
  2. 民航暑运旅客运输量预计1.47亿人次
  3. 廿一载支教薪火相传无悔青春书写奉献华
  4. 这里的七夕为何这样甜
  5. 山西以技术创新引领煤层气产量创新高
  6. 我国将推动城市规划创新促城市高质量发
  7. 暑运临近尾声迎来客流高峰交通部门多举
  8. 奇瑞RELY威麟家族产品成都车展全球
  9. 多维数据释放“稳中向好”发展积极信号
  10. “十四五”我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超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