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非遗融入体育课:文化加持活力“满格”
2025-07-09 22:05:30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7666   

在河南博爱县柏山镇奉义社区,小学生在县级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舞彩带龙。新华社发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第二小学,一名学生在大课间练习接绣球。新华社发

海南五指山市红星学校学生在练习苗族盘皇舞。新华社发

编者按

近年来,多地探索将非遗融入体育课。体育课不再只是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成为传承非遗的桥梁。非遗也不只是进校园,更是在校园。

当传统文化遇上青春律动,将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本期让我们走进操场、运动场和体育课堂,看各地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的双向奔赴。

摔跤吧,娃娃!

讲述人: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双江镇觅洞小学教师龚新

腰杆绷起!注意脚步!阳光正好,站在觅洞小学操场的稻草垫上,学生们一个个紧握布带,腰间绷成弧线,手臂穿进对方腋下,像一头头蓄势待发的小牛犊,等待着侗族摔跤课开堂。

蓝色与黑色的布带在孩子们掌心翻飞,恍惚能看见800年前侗家先祖缠布角力的模样。说起侗族摔跤,这可是一项集武术、摔跤和娱乐为一体的竞技活动。比赛中双方都不用手,只靠臂力和腰腿劲互相角力,设法将对手摔倒。比赛时还要吹芦笙、踩歌堂,气氛那叫一个热闹。

在黎平县,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侗族摔跤。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双江镇寨高村、四寨村都会共同举办盛大的侗族传统摔跤节活动。大伙儿白天摔跤比试,晚上行歌坐月,欢聚一堂。2005年,侗族摔跤入选贵州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在双江镇工作30多年,不论上场比赛还是当裁判,参加侗族摔跤成了我最大的业余爱好。2016年,我到双江镇担任体育课教师,开始琢磨,能不能把侗族摔跤带进小学的课堂?

同学们,来摔跤吧!记得头回在体育课上教摔跤,四年级的娃娃们眼睛直放光。我在操场上垫起稻草,从家里带来蓝靛染的布条,又从周边村寨请来摔跤师,向学生细细讲起侗族摔跤的技巧:侗族摔跤起源于南宋时期,主要有提摔、拉摔、抱摔、拌摔四种技法hellip;hellip;

从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再到综合对抗,一个学期下来,不少孩子已经能在和对手过招中展现力量与技巧。就连以前总逃课摸鱼的学生都追着问:龚老师,哪天上摔跤课?可我注意到,每到体育课,不少女生还是怯生生地缩在后头:阿妈说摔跤是男孩儿的运动,女孩摔跤要不得!

为了鼓励女孩儿们撒开手脚,我琢磨出了三连招:先把非遗传承人请来操场演武,又让班主任扮说客,最后还以电影说法,告诉女娃们也能在擂台上当主角。越来越多的姑娘勇敢踏上稻草垫,与男孩儿同场竞技,爱上了侗族摔跤。

没想到,这一摔竟摔出了名堂。双江镇的几所小学先后把侗族摔跤纳入体育课堂,我带着教学案例登上了北京和国外的讲台,镇上的女孩儿们更是代表县里参加了州里和全国的比赛。就连擂台下的老把式都说:这摔出了侗族摔跤的lsquo;魂rsquo;,要得嘞!

接力棒就在拍红的手掌里

讲述人:国家级非遗项目肉连响代表性传承人刘守红

那是30年前一个雾气袅袅的早晨,非遗肉连响第四代传承人吴修富以掌击胸、以肘击腰,赤膊拍打身体的脆响与腾跃,喷薄而出的力与美,瞬间将我深深折服。八岁的我决定拜师,这一学,就是三十载。

刚开始的那半个月,母亲看着我满身淤青落泪,我却感到非常自豪:骨头越拍越硬,才能越跳越好。

2003年六一前夕的利川第一民族实验小学,成了我遭遇的一个滑铁卢。面对40名孩子,我手忙脚乱编排节目,最终连基础队形都未成形,孤身面对千头万绪,节目夭折的苦涩让我彻悟:不能靠单打独斗,单枪匹马撑不起文化传承。

2004年春,利川市肉连响民族文化传艺馆挂牌成立mdash;mdash;我们的非遗拥有了专业传承阵地。要让肉连响的鼓点敲进每个角落。我们开展非遗六进+活动,进景区、进机关、进社区、进民宿、进企事业单位。景区摆手堂前,我带着游客拍打节奏,将土家汉子拍打身体的野性之美,化作城市的文化胎记。但真正让我瞳孔发亮的,是校园里孩子们拍红的手掌mdash;mdash;这里藏着燎原的火种,孩子们的眼睛会发光。

五岁的谭栋文还够不到练功镜时,就开始跟随我学习。2007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现场,这个全场年纪最小的土家男孩与成年人同台表演。如今26岁的他,擒拿格斗虎虎生风:肉连响的穴位拍打练出钢筋铁骨,追捕时耐力比警校同学还强三成。

2010年,我又遭遇了一次传承危机。百人集训,请假条雪片般飞来。动作太难了,太复杂了。少年们日渐涣散的眼神,像利刺扎疼着我。

于是,我连夜拆解动作谱系,创编出儿童版快乐拍打、青年版力量交响、银发版养生节奏。我还编创了《新编肉连响》青少年版课间操和广场舞版本,将舞蹈动作简化、节奏感增强。2015年,我主创推出的肉连响广场舞成为市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几十年来,我在中小学、高校组建了30余支表演队,义务培训超10万人次。普庵小学连续两年举办全校肉连响大赛;榨木小学的预习视频让三周课程缩至七天;2017年利川二实小的烈日下,八百师生齐跳hellip;hellip;这些00后拍打的不仅是身体,更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文化自信的密码,藏在手掌与肌肤的撞击声里。

在一招一式中增强文化自信

讲述人:山东德州市庆云县第五中学教师杨秀丽

这学期的校运会开幕式上,九年级6班表演了八极拳。场上,孩子们眼神坚定、出拳有力、喊声震天,俨然一支战场上的精锐,将青少年朝气蓬勃、青春活力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八极拳是我国十大优秀拳种之一,其中吴钟八极拳系德州庆云人吴钟所创,传承300余年,因动作刚猛,善于实战,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目前全球习练者达60余万人。2018年起,庆云县连续举办七届海峡两岸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2021年,吴钟八极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教的是九年级5个班的体育课。初闻八极拳融入体育课堂时,我和一些家长有着同样的担忧:学业压力大,中考体育课没有武术项目,考试要学的内容,孩子们已经疲于应对,为什么还要把一个拳种融入课堂?直到有一天路过教室后门,发现班里上课提不起精神的孩子,腰板挺直,眼神有光,课堂上认真做着笔记,我忽然明白mdash;mdash;自信的种子在他们心里已经生根发芽。

八极拳不止强身健体,更是文化传承。历史老师把八极拳传承融入教学;语文老师用人物故事分析八极拳精神内涵;物理老师在招式中分析角与力hellip;hellip;因为八极拳讲究一招制敌,青少年对《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有了更深的认知。相比填鸭式教育的枯燥,八极拳体育课更能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

八极拳融入体育课,有赞同,也有反对。有的家长认为,相比长跑、跳远、引体向上等中考体育科目,习练八极拳对考试和提高成绩帮助不大,反而考试科目提分来得更直接。但其实,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魅力所在,八极拳修身更修心,马步要稳,防守要准,进攻要狠,这是一项全身协调的系统运动,也是一场对耐力和体能的考验,更能锻炼提升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次周末放假,一位家长在校门口特意要和我见一面,她说:升入中学后,孩子成绩时好时坏,不敢与老师同学交流,为此想过学习跆拳道,培育他的自信和拼搏精神。八极拳融入校园体育课后,孩子渐渐有了变化,同学们常跟他习练交流,现在越来越开朗和自信。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八极拳的一招一式,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增强身体素质、磨炼意志,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

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

讲述人:陕西延安市安塞区第二小学教师王红香

安塞腰鼓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最初是戍边将士的军鼓,后逐渐演变成民间祭祀和喜庆活动的一种表演。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安塞的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传承和弘扬安塞腰鼓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使命。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思考着如何让安塞腰鼓融入体育课堂。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领悟,我对安塞腰鼓的精髓有了较深理解,对安塞腰鼓的动作要领基本掌握。接下来,我便在体育课上大胆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后来,学校成立安塞腰鼓进课堂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安塞腰鼓进体育课的相关事宜。

学校每周每班安排一节腰鼓课,我们对体育老师进行全面培训。2006年8月,安塞腰鼓实验教学正式开课。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上课的精神头有很大的变化,学生个个爱跑、爱跳,性格也开朗活泼了。

为了推进腰鼓教学,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腰鼓大赛,让学生全员参与安塞腰鼓的学习和传承。我们还结合课堂教学,完成腰鼓校本教材《鼓乡乐园》的编写,这本教材还广受兄弟学校欢迎,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外学校纷纷前来交流学习,也增强了省内其他市县学习安塞腰鼓的兴趣。

我还将腰鼓的基本动作和现代舞蹈元素有机结合起来,编创了大课间腰鼓健身操,激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体质。随着安塞腰鼓的不断普及,腰鼓教学更加精细了。我们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测成绩汇总出来,发现腰鼓进入体育课堂后,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率提高到了95%。学生在腰鼓排练和表演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安塞腰鼓走进体育课堂,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未来,我将持续探索,让安塞腰鼓在校园体育课茁壮成长,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河南博爱县柏山镇奉义社区,小学生在县级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舞彩带龙。新华社发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第二小学,一名学生在大课间练习接绣球。新华社发

海南五指山市红星学校学生在练习苗族盘皇舞。新华社发

编者按

近年来,多地探索将非遗融入体育课。体育课不再只是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成为传承非遗的桥梁。非遗也不只是进校园,更是在校园。

当传统文化遇上青春律动,将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本期让我们走进操场、运动场和体育课堂,看各地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的双向奔赴。

摔跤吧,娃娃!

讲述人: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双江镇觅洞小学教师龚新

腰杆绷起!注意脚步!阳光正好,站在觅洞小学操场的稻草垫上,学生们一个个紧握布带,腰间绷成弧线,手臂穿进对方腋下,像一头头蓄势待发的小牛犊,等待着侗族摔跤课开堂。

蓝色与黑色的布带在孩子们掌心翻飞,恍惚能看见800年前侗家先祖缠布角力的模样。说起侗族摔跤,这可是一项集武术、摔跤和娱乐为一体的竞技活动。比赛中双方都不用手,只靠臂力和腰腿劲互相角力,设法将对手摔倒。比赛时还要吹芦笙、踩歌堂,气氛那叫一个热闹。

在黎平县,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侗族摔跤。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双江镇寨高村、四寨村都会共同举办盛大的侗族传统摔跤节活动。大伙儿白天摔跤比试,晚上行歌坐月,欢聚一堂。2005年,侗族摔跤入选贵州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在双江镇工作30多年,不论上场比赛还是当裁判,参加侗族摔跤成了我最大的业余爱好。2016年,我到双江镇担任体育课教师,开始琢磨,能不能把侗族摔跤带进小学的课堂?

同学们,来摔跤吧!记得头回在体育课上教摔跤,四年级的娃娃们眼睛直放光。我在操场上垫起稻草,从家里带来蓝靛染的布条,又从周边村寨请来摔跤师,向学生细细讲起侗族摔跤的技巧:侗族摔跤起源于南宋时期,主要有提摔、拉摔、抱摔、拌摔四种技法hellip;hellip;

从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再到综合对抗,一个学期下来,不少孩子已经能在和对手过招中展现力量与技巧。就连以前总逃课摸鱼的学生都追着问:龚老师,哪天上摔跤课?可我注意到,每到体育课,不少女生还是怯生生地缩在后头:阿妈说摔跤是男孩儿的运动,女孩摔跤要不得!

为了鼓励女孩儿们撒开手脚,我琢磨出了三连招:先把非遗传承人请来操场演武,又让班主任扮说客,最后还以电影说法,告诉女娃们也能在擂台上当主角。越来越多的姑娘勇敢踏上稻草垫,与男孩儿同场竞技,爱上了侗族摔跤。

没想到,这一摔竟摔出了名堂。双江镇的几所小学先后把侗族摔跤纳入体育课堂,我带着教学案例登上了北京和国外的讲台,镇上的女孩儿们更是代表县里参加了州里和全国的比赛。就连擂台下的老把式都说:这摔出了侗族摔跤的lsquo;魂rsquo;,要得嘞!

接力棒就在拍红的手掌里

讲述人:国家级非遗项目肉连响代表性传承人刘守红

那是30年前一个雾气袅袅的早晨,非遗肉连响第四代传承人吴修富以掌击胸、以肘击腰,赤膊拍打身体的脆响与腾跃,喷薄而出的力与美,瞬间将我深深折服。八岁的我决定拜师,这一学,就是三十载。

刚开始的那半个月,母亲看着我满身淤青落泪,我却感到非常自豪:骨头越拍越硬,才能越跳越好。

2003年六一前夕的利川第一民族实验小学,成了我遭遇的一个滑铁卢。面对40名孩子,我手忙脚乱编排节目,最终连基础队形都未成形,孤身面对千头万绪,节目夭折的苦涩让我彻悟:不能靠单打独斗,单枪匹马撑不起文化传承。

2004年春,利川市肉连响民族文化传艺馆挂牌成立mdash;mdash;我们的非遗拥有了专业传承阵地。要让肉连响的鼓点敲进每个角落。我们开展非遗六进+活动,进景区、进机关、进社区、进民宿、进企事业单位。景区摆手堂前,我带着游客拍打节奏,将土家汉子拍打身体的野性之美,化作城市的文化胎记。但真正让我瞳孔发亮的,是校园里孩子们拍红的手掌mdash;mdash;这里藏着燎原的火种,孩子们的眼睛会发光。

五岁的谭栋文还够不到练功镜时,就开始跟随我学习。2007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现场,这个全场年纪最小的土家男孩与成年人同台表演。如今26岁的他,擒拿格斗虎虎生风:肉连响的穴位拍打练出钢筋铁骨,追捕时耐力比警校同学还强三成。

2010年,我又遭遇了一次传承危机。百人集训,请假条雪片般飞来。动作太难了,太复杂了。少年们日渐涣散的眼神,像利刺扎疼着我。

于是,我连夜拆解动作谱系,创编出儿童版快乐拍打、青年版力量交响、银发版养生节奏。我还编创了《新编肉连响》青少年版课间操和广场舞版本,将舞蹈动作简化、节奏感增强。2015年,我主创推出的肉连响广场舞成为市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几十年来,我在中小学、高校组建了30余支表演队,义务培训超10万人次。普庵小学连续两年举办全校肉连响大赛;榨木小学的预习视频让三周课程缩至七天;2017年利川二实小的烈日下,八百师生齐跳hellip;hellip;这些00后拍打的不仅是身体,更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文化自信的密码,藏在手掌与肌肤的撞击声里。

在一招一式中增强文化自信

讲述人:山东德州市庆云县第五中学教师杨秀丽

这学期的校运会开幕式上,九年级6班表演了八极拳。场上,孩子们眼神坚定、出拳有力、喊声震天,俨然一支战场上的精锐,将青少年朝气蓬勃、青春活力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八极拳是我国十大优秀拳种之一,其中吴钟八极拳系德州庆云人吴钟所创,传承300余年,因动作刚猛,善于实战,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目前全球习练者达60余万人。2018年起,庆云县连续举办七届海峡两岸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2021年,吴钟八极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教的是九年级5个班的体育课。初闻八极拳融入体育课堂时,我和一些家长有着同样的担忧:学业压力大,中考体育课没有武术项目,考试要学的内容,孩子们已经疲于应对,为什么还要把一个拳种融入课堂?直到有一天路过教室后门,发现班里上课提不起精神的孩子,腰板挺直,眼神有光,课堂上认真做着笔记,我忽然明白mdash;mdash;自信的种子在他们心里已经生根发芽。

八极拳不止强身健体,更是文化传承。历史老师把八极拳传承融入教学;语文老师用人物故事分析八极拳精神内涵;物理老师在招式中分析角与力hellip;hellip;因为八极拳讲究一招制敌,青少年对《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有了更深的认知。相比填鸭式教育的枯燥,八极拳体育课更能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

八极拳融入体育课,有赞同,也有反对。有的家长认为,相比长跑、跳远、引体向上等中考体育科目,习练八极拳对考试和提高成绩帮助不大,反而考试科目提分来得更直接。但其实,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魅力所在,八极拳修身更修心,马步要稳,防守要准,进攻要狠,这是一项全身协调的系统运动,也是一场对耐力和体能的考验,更能锻炼提升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次周末放假,一位家长在校门口特意要和我见一面,她说:升入中学后,孩子成绩时好时坏,不敢与老师同学交流,为此想过学习跆拳道,培育他的自信和拼搏精神。八极拳融入校园体育课后,孩子渐渐有了变化,同学们常跟他习练交流,现在越来越开朗和自信。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八极拳的一招一式,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增强身体素质、磨炼意志,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

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

讲述人:陕西延安市安塞区第二小学教师王红香

安塞腰鼓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最初是戍边将士的军鼓,后逐渐演变成民间祭祀和喜庆活动的一种表演。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安塞的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传承和弘扬安塞腰鼓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使命。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思考着如何让安塞腰鼓融入体育课堂。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领悟,我对安塞腰鼓的精髓有了较深理解,对安塞腰鼓的动作要领基本掌握。接下来,我便在体育课上大胆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后来,学校成立安塞腰鼓进课堂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安塞腰鼓进体育课的相关事宜。

学校每周每班安排一节腰鼓课,我们对体育老师进行全面培训。2006年8月,安塞腰鼓实验教学正式开课。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上课的精神头有很大的变化,学生个个爱跑、爱跳,性格也开朗活泼了。

为了推进腰鼓教学,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腰鼓大赛,让学生全员参与安塞腰鼓的学习和传承。我们还结合课堂教学,完成腰鼓校本教材《鼓乡乐园》的编写,这本教材还广受兄弟学校欢迎,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外学校纷纷前来交流学习,也增强了省内其他市县学习安塞腰鼓的兴趣。

我还将腰鼓的基本动作和现代舞蹈元素有机结合起来,编创了大课间腰鼓健身操,激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体质。随着安塞腰鼓的不断普及,腰鼓教学更加精细了。我们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测成绩汇总出来,发现腰鼓进入体育课堂后,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率提高到了95%。学生在腰鼓排练和表演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安塞腰鼓走进体育课堂,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未来,我将持续探索,让安塞腰鼓在校园体育课茁壮成长,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一支毛笔“写”出产业大文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本周推4个线上
  2.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从“围起来”到“火出
  3. 智能装备、紧急救助、防暑降温……各地
  4. 中国高铁将实现时速400公里商业运营
  5. 发展社区托育服务推动用人单位办托
  6.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促升级、提效率“
  7. 全球高铁“顶流”聚首,这场大会带你看
  8. 科技赋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研讨会
  9. 各地高校持续实施“宏志助航计划”精准
  10. 青岛西海岸新区培育蓝色动能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