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从丰收在田到丰收在手
2025-10-30 12:52:29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7846   

农谚讲秋分一到,谷场见稻,秋分意味着广大农人马上要以大忙农事的方式打开这个秋天。黑龙江各农场,并排前进的大型收割机在辽阔的黑土地上穿梭,上演盛大的田间阅兵;内蒙古通辽市近2000万亩玉米秋收顺利,千里沃野一片繁忙hellip;hellip;目前,全国秋粮主产区收获已超八成半,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一成。其中,黄淮海秋粮收获过八成,在前段时间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遭遇持续降雨、给秋收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进度颇为不易。

抢字当头,与天争时,与地争粮。面对不利因素,各地努力保证秋粮抢收抢烘。

金秋时节,浙江杭州萧山区世纪田园粮食功能区的3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新华社发

持续降雨导致土壤松软、积水,普通轮式农机难以下地通行?那就派出履带式收割机上场!面对黄淮海地区履带式收割机保有量少、供需缺口大的情况,农业农村部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加强机具调度调配,跨省统筹调剂,让农机资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最需要的地方,按黄淮地区需求调剂调度履带收割机20多万台。

玉米收下来赶不上晴好天气无法晒干,容易霉变腐烂?那就让烘干塔昼夜不停运转!各地为农服务中心、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人休塔不休,把原本湿漉漉的玉米变成干爽的放心粮,玉米水分含量从百分之三四十降到14%以下,达到可以安全存放的标准,最大程度减少农户损失。除了固有的烘干设备,农业农村部也调度上千台移动烘干机助力保住来之不易的秋收成果。

在这场秋收竞速赛里,人们从能多收一块是一块全员拧成一股绳中看到了拼搏的劲头,也从轰鸣的履带式收割机、烘干塔中看到了科技的力量。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更是首次突破1.4万亿斤,丰收的密码中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看田间地头,不少原来没有水源基础的望天收地块变身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育成一批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打包采棉机、大马力拖拉机、精量播种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等先进适用农机应用在生产一线,丘陵山地拖拉机研制成功并加快推广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智能网联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手机成为新农具hellip;hellip;从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的靠力气种地,到无人机施肥、收割机下地的靠科技吃饭,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已发生质变!

看存储环节,遍地开花的农事服务中心、为农服务中心、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为农户提供粮食干燥、清理等服务;有关部门加强农户储粮技术服务和指导,大力推广科学储粮装具,农户储粮损失率比十年前降低5个百分点;先进的现代化粮仓以及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等储粮技术,将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hellip;hellip;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在增产上发力,减损端同样给力。

不难看出,在科技的助力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大国粮仓更加殷实稳固。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重发,给粮食安全带来一定挑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对此,要不断强化灾害预警预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研发更多适用智慧农机,持续提升农业防灾能力。用好科技的力量,从丰收在田到丰收在手,从金黄遍野到颗粒归仓,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农谚讲秋分一到,谷场见稻,秋分意味着广大农人马上要以大忙农事的方式打开这个秋天。黑龙江各农场,并排前进的大型收割机在辽阔的黑土地上穿梭,上演盛大的田间阅兵;内蒙古通辽市近2000万亩玉米秋收顺利,千里沃野一片繁忙hellip;hellip;目前,全国秋粮主产区收获已超八成半,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一成。其中,黄淮海秋粮收获过八成,在前段时间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遭遇持续降雨、给秋收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进度颇为不易。

抢字当头,与天争时,与地争粮。面对不利因素,各地努力保证秋粮抢收抢烘。

金秋时节,浙江杭州萧山区世纪田园粮食功能区的3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新华社发

持续降雨导致土壤松软、积水,普通轮式农机难以下地通行?那就派出履带式收割机上场!面对黄淮海地区履带式收割机保有量少、供需缺口大的情况,农业农村部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加强机具调度调配,跨省统筹调剂,让农机资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最需要的地方,按黄淮地区需求调剂调度履带收割机20多万台。

玉米收下来赶不上晴好天气无法晒干,容易霉变腐烂?那就让烘干塔昼夜不停运转!各地为农服务中心、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人休塔不休,把原本湿漉漉的玉米变成干爽的放心粮,玉米水分含量从百分之三四十降到14%以下,达到可以安全存放的标准,最大程度减少农户损失。除了固有的烘干设备,农业农村部也调度上千台移动烘干机助力保住来之不易的秋收成果。

在这场秋收竞速赛里,人们从能多收一块是一块全员拧成一股绳中看到了拼搏的劲头,也从轰鸣的履带式收割机、烘干塔中看到了科技的力量。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更是首次突破1.4万亿斤,丰收的密码中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看田间地头,不少原来没有水源基础的望天收地块变身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育成一批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打包采棉机、大马力拖拉机、精量播种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等先进适用农机应用在生产一线,丘陵山地拖拉机研制成功并加快推广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智能网联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手机成为新农具hellip;hellip;从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的靠力气种地,到无人机施肥、收割机下地的靠科技吃饭,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已发生质变!

看存储环节,遍地开花的农事服务中心、为农服务中心、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为农户提供粮食干燥、清理等服务;有关部门加强农户储粮技术服务和指导,大力推广科学储粮装具,农户储粮损失率比十年前降低5个百分点;先进的现代化粮仓以及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等储粮技术,将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hellip;hellip;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在增产上发力,减损端同样给力。

不难看出,在科技的助力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大国粮仓更加殷实稳固。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重发,给粮食安全带来一定挑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对此,要不断强化灾害预警预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研发更多适用智慧农机,持续提升农业防灾能力。用好科技的力量,从丰收在田到丰收在手,从金黄遍野到颗粒归仓,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科技赋能,守护大国粮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张掖大佛寺:
  2. 稳中向好!亮眼数据勾勒前三季度物流运
  3. 文化中国行·非遗焕新丨岁岁重阳九九安
  4. 视频丨新疆肉苁蓉进入采收季沙产业让沙
  5. 正式发布!“法大大iTerms物业A
  6. 万人说新疆丨我对喀什入了迷
  7. 数读中国从三个“没有变”看中国经济稳
  8. 寻迹中国丨广交会“种草”现场阿根廷商
  9.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任明杰:百万日记的
  10. 微视频丨隐形的“扶手”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