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是真是假?
2025-10-10 11:44:23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4131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这种说法不完全对。燥邪伤人的核心原因是津液亏虚。中医的津液是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广泛分布于全身,包括水、唾液、胃液、关节液等。

一方面,喝水是防秋燥、补津液的重要基础,及时适量补水能为津液生成提供关键的物质原料,可以暂时缓解津液不足引发的燥象,如口干口渴等,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中医认为,水液需经过脾胃运化转输,再依赖肺的宣降布散(将津液输布至体表、孔窍)、肾的蒸腾气化(调节津液代谢),才能转化为真正濡养全身的津液。

若脾胃虚弱、肺燥失宣(燥邪伤肺致布津不畅)或肾阴不足(阴虚生燥致津液生化无源),即便摄入足量水分,也难以转化为有效津液,甚至可能因水液运化失常积成湿浊;且秋燥不仅是津液不足,还常伴随燥邪伤肺引发的咳嗽、鼻痒,或阴虚内热导致的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这些仅靠喝水无法缓解,需从调理脏腑功能、滋阴润燥入手解决。

另一方面,中医防秋燥遵循滋阴润肺、生津润燥的原则,可通过饮食、中医调理等方式进行。在饮食方面,推荐选择滋阴、润肺、生津的食材;在调理方面,推荐按摩两个穴位,每天按揉1~2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一个是中府穴,按揉可疏通肺经,缓解咽干、咳嗽等不适;另一个是照海穴,作为肾经要穴,按揉它能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口干症状。

是真是假弄不清?

评论区私我,帮您问专家!

辟谣

多学一个知识点

mdash;mdash;如何正确饮水?

正确的补水方式是少量、多次喝温水,具体要求如下:

少量:每次饮水量不超过2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身体负担。

多次:饮水间隔一般为1~2小时,不需要盲目遵循固定频率,而要结合自身运动量、所处气候环境或是否存在疾病等情况灵活调整。

温水:建议选择35~40℃的温水,该温度更贴合人体生理需求,对胃肠道刺激较小,也更利于身体吸收。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这种说法不完全对。燥邪伤人的核心原因是津液亏虚。中医的津液是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广泛分布于全身,包括水、唾液、胃液、关节液等。

一方面,喝水是防秋燥、补津液的重要基础,及时适量补水能为津液生成提供关键的物质原料,可以暂时缓解津液不足引发的燥象,如口干口渴等,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中医认为,水液需经过脾胃运化转输,再依赖肺的宣降布散(将津液输布至体表、孔窍)、肾的蒸腾气化(调节津液代谢),才能转化为真正濡养全身的津液。

若脾胃虚弱、肺燥失宣(燥邪伤肺致布津不畅)或肾阴不足(阴虚生燥致津液生化无源),即便摄入足量水分,也难以转化为有效津液,甚至可能因水液运化失常积成湿浊;且秋燥不仅是津液不足,还常伴随燥邪伤肺引发的咳嗽、鼻痒,或阴虚内热导致的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这些仅靠喝水无法缓解,需从调理脏腑功能、滋阴润燥入手解决。

另一方面,中医防秋燥遵循滋阴润肺、生津润燥的原则,可通过饮食、中医调理等方式进行。在饮食方面,推荐选择滋阴、润肺、生津的食材;在调理方面,推荐按摩两个穴位,每天按揉1~2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一个是中府穴,按揉可疏通肺经,缓解咽干、咳嗽等不适;另一个是照海穴,作为肾经要穴,按揉它能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口干症状。

是真是假弄不清?

评论区私我,帮您问专家!

辟谣

多学一个知识点

mdash;mdash;如何正确饮水?

正确的补水方式是少量、多次喝温水,具体要求如下:

少量:每次饮水量不超过2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身体负担。

多次:饮水间隔一般为1~2小时,不需要盲目遵循固定频率,而要结合自身运动量、所处气候环境或是否存在疾病等情况灵活调整。

温水:建议选择35~40℃的温水,该温度更贴合人体生理需求,对胃肠道刺激较小,也更利于身体吸收。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宁夏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全社会用电量连续破万亿千瓦时,意味着
  2. 中国制造从规模领先到实力领跑由大向强
  3. 一大批农产品正走向你的餐桌!全国秋粮
  4. 从“酱油湖”到“候鸟天堂”:乌梁素海
  5. 关键指标领先全球我国数字新基建释放强
  6. 双节相遇!“人文”与“经济”辉映共生
  7. 今年国庆档票房破18亿元2025年中
  8. 南北方气温呈现巨大反差
  9. 国庆中秋假期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
  10. 双节期间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创新高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