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牌楼——楼檐下流转的东方诗韵
2025-10-08 16:02:49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2271   

北京东城区,地坛公园西门的牌楼。

北京海淀区的小西天牌楼,匾额上书太平盛世。

王昱昊摄

山西应县,应县木塔山门前的木牌楼。

高 凯摄

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

习小远摄

提到牌楼,人们或许会想到景区入口的点缀,或是古镇街头的标志。然而在中国文化的长轴画卷中,这些石木构筑物早已超越物理界限,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独特一笔,更是镌刻民族记忆的立体史诗。

名实之辨

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兼具实用性和标志性的门式构筑物,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曾言其为中国风趣象征之一。牌楼与牌坊称谓常通用,北方民间多称牌楼,南方则习称牌坊。

关于二者的区别,学界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有无楼檐是关键,如梁思成先生认为,牌坊较牌楼简单,虽亦四柱冲天,但柱间只有绦环华版,上面没有斗拱楼檐遮盖。也有观点认为,二者是同种建筑形式演变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万幼楠先生称,牌坊的高级型称牌楼。

从基本形制看,牌楼多呈柱身直达顶部的冲天式,或柱上有楼檐的屋宇式。

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基座,常以青石砌筑,雕刻有缠枝莲、如意纹等吉祥图案,既防潮又彰显威严;

立柱,多选用楠木、柏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部分石牌楼则以整块花岗岩打造;

枋,为横向连接立柱的构件;

部分牌楼带有楼檐,其顶端屋顶分歇山、悬山等样式;

斗拱,连接枋与楼檐,兼具承重与装饰功能,不同地域斗拱样式各异,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

牌楼的建造位置,多在街衢之起点与中段,及数道交汇之所,或离宫、苑囿、寺观、陵墓之前与桥梁之两侧。结构比例与工料估算虽官书略而未载,却通过匠工的薪火相传得以延续,形成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独特形制。

类别多样

牌楼的分类,可从材质、形制、功能三方面划分,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按材质分,主要有木、石、琉璃等种类:

木牌楼以北京雍和宫牌楼为代表,质地轻盈,便于雕刻彩绘,尽显灵动,多见于园林、庙宇,但怕火怕潮,需定期维护;

典型的石牌楼如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七连座牌楼沿古道排列,雕刻精美,坚固耐久,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岿然不动;

琉璃牌楼以北京国子监琉璃牌楼为典范,琉璃瓦色彩绚丽,尽显气派,常见于皇家祭祀场所或重要寺观。

按形制分,牌楼可根据楼檐数量分为一楼三楼五楼等;也可按立柱数量分为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其中四柱三间为最常见形制,六柱五间的牌楼则多见于皇家祭祀场所。

按功能分,种类则更为丰富:

一是旌表类,如节孝坊、功德坊、百岁坊,多分布于吴越、徽、岭南等理学文化繁荣地区,用以表彰忠孝节义之人。浙江淳安的节孝坊,用于旌表节孝妇女,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伦理观念。

二是尊崇类,如宫苑、衙署、文庙、陵墓前的牌楼,融合了华表、门阙的尊崇功能,彰显场所的等级与庄严。曲阜孔庙棂星门,立柱顶端的望天吼石雕就彰显着对孔子的敬仰。

三是标识类,如街衢起点、数道交会处的牌楼,主要起到划界与标识功能,在北京等城市分布较为密集。

源远流长

牌楼的历史跨越数千年,其脉络展现着功能与形制的动态发展。

牌楼的起源尚无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中寻得蛛丝马迹。学界有坊门说连阙说华表说等不同观点。

例如坊门说认为,牌楼由唐代长安城的坊门演化而来。彼时长安城设108坊,坊门定时启闭,门上悬牌以书坊名,后逐渐增饰斗拱楼檐,演变为牌楼。但无论源头为何,牌楼与古代的衡门、华表、门阙、乌头门、棂星门、里坊坊门等设施均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这些设施最初均具备划界与标识功能,而后逐渐分化。

就牌楼相关建筑的历史分期来看,先秦至汉代为萌芽期,以衡门、华表、门阙为雏形,结构简单,大多仅具立柱横枋的原始形态,具有标识与划分空间的功能。魏晋至唐代,里坊制度成熟,坊门的形制逐步定型,与城市秩序深度融合。宋代至元代,里坊制瓦解后,坊门逐步向装饰性、纪念性转型。宋代《营造法式》记载的乌头门,立柱涂黑漆,顶端设装饰,已经与后世的牌楼比较相似。明清时期,牌楼工艺进一步发展,不仅样式繁复,更与科举、宗族制度融合,江南地区状元坊进士坊林立,成为文风昌盛的见证。

各类牌楼在其所处的文化片区内,因受自然、技术条件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做法,这体现出牌楼类型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及地域文化的深刻关联。

吴越牌楼的精巧,源于江南气候湿润,木材易腐,故以纤细木构配精巧透雕,既通风防潮,又融文人诗画意趣。徽派牌楼的厚重,因徽州多山多石,石坊的敦实耐潮,也反映当地的宗族威严与理学教化。晋地牌楼古朴、屋顶硕大,晋商雄厚的经济实力,催生出其精湛的木、瓦、石三雕技艺。

古今交融

如今,牌楼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正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或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门面,或是中式建筑出入口的点睛之笔,或是城市公园、景区中的文化标识。许多校园或纪念场所的大门,也提取牌楼四柱三间的形制作为入口设计。

牌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随着华侨的足迹,远播世界各地。历史上,海外的中华牌楼,多由华侨在唐人街兴建,如20世纪在加拿大和美国等地建造的仿古牌楼,成为异乡鲜明的文化标识。

在文创领域,牌楼的魅力也被不断挖掘。如北京中轴线文创中的正阳桥牌楼冰箱贴,将地标建筑浓缩于方寸之间,让古老的艺术以更轻盈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从街巷间的千年矗立,到文化记忆的代代相传,牌楼承载的不仅是建筑技艺,更是中国人对空间、秩序与价值的理解,需要我们充分阐述其价值,并将其融入城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

北京东城区,地坛公园西门的牌楼。

北京海淀区的小西天牌楼,匾额上书太平盛世。

王昱昊摄

山西应县,应县木塔山门前的木牌楼。

高 凯摄

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

习小远摄

提到牌楼,人们或许会想到景区入口的点缀,或是古镇街头的标志。然而在中国文化的长轴画卷中,这些石木构筑物早已超越物理界限,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独特一笔,更是镌刻民族记忆的立体史诗。

名实之辨

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兼具实用性和标志性的门式构筑物,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曾言其为中国风趣象征之一。牌楼与牌坊称谓常通用,北方民间多称牌楼,南方则习称牌坊。

关于二者的区别,学界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有无楼檐是关键,如梁思成先生认为,牌坊较牌楼简单,虽亦四柱冲天,但柱间只有绦环华版,上面没有斗拱楼檐遮盖。也有观点认为,二者是同种建筑形式演变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万幼楠先生称,牌坊的高级型称牌楼。

从基本形制看,牌楼多呈柱身直达顶部的冲天式,或柱上有楼檐的屋宇式。

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基座,常以青石砌筑,雕刻有缠枝莲、如意纹等吉祥图案,既防潮又彰显威严;

立柱,多选用楠木、柏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部分石牌楼则以整块花岗岩打造;

枋,为横向连接立柱的构件;

部分牌楼带有楼檐,其顶端屋顶分歇山、悬山等样式;

斗拱,连接枋与楼檐,兼具承重与装饰功能,不同地域斗拱样式各异,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

牌楼的建造位置,多在街衢之起点与中段,及数道交汇之所,或离宫、苑囿、寺观、陵墓之前与桥梁之两侧。结构比例与工料估算虽官书略而未载,却通过匠工的薪火相传得以延续,形成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独特形制。

类别多样

牌楼的分类,可从材质、形制、功能三方面划分,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按材质分,主要有木、石、琉璃等种类:

木牌楼以北京雍和宫牌楼为代表,质地轻盈,便于雕刻彩绘,尽显灵动,多见于园林、庙宇,但怕火怕潮,需定期维护;

典型的石牌楼如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七连座牌楼沿古道排列,雕刻精美,坚固耐久,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岿然不动;

琉璃牌楼以北京国子监琉璃牌楼为典范,琉璃瓦色彩绚丽,尽显气派,常见于皇家祭祀场所或重要寺观。

按形制分,牌楼可根据楼檐数量分为一楼三楼五楼等;也可按立柱数量分为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其中四柱三间为最常见形制,六柱五间的牌楼则多见于皇家祭祀场所。

按功能分,种类则更为丰富:

一是旌表类,如节孝坊、功德坊、百岁坊,多分布于吴越、徽、岭南等理学文化繁荣地区,用以表彰忠孝节义之人。浙江淳安的节孝坊,用于旌表节孝妇女,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伦理观念。

二是尊崇类,如宫苑、衙署、文庙、陵墓前的牌楼,融合了华表、门阙的尊崇功能,彰显场所的等级与庄严。曲阜孔庙棂星门,立柱顶端的望天吼石雕就彰显着对孔子的敬仰。

三是标识类,如街衢起点、数道交会处的牌楼,主要起到划界与标识功能,在北京等城市分布较为密集。

源远流长

牌楼的历史跨越数千年,其脉络展现着功能与形制的动态发展。

牌楼的起源尚无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中寻得蛛丝马迹。学界有坊门说连阙说华表说等不同观点。

例如坊门说认为,牌楼由唐代长安城的坊门演化而来。彼时长安城设108坊,坊门定时启闭,门上悬牌以书坊名,后逐渐增饰斗拱楼檐,演变为牌楼。但无论源头为何,牌楼与古代的衡门、华表、门阙、乌头门、棂星门、里坊坊门等设施均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这些设施最初均具备划界与标识功能,而后逐渐分化。

就牌楼相关建筑的历史分期来看,先秦至汉代为萌芽期,以衡门、华表、门阙为雏形,结构简单,大多仅具立柱横枋的原始形态,具有标识与划分空间的功能。魏晋至唐代,里坊制度成熟,坊门的形制逐步定型,与城市秩序深度融合。宋代至元代,里坊制瓦解后,坊门逐步向装饰性、纪念性转型。宋代《营造法式》记载的乌头门,立柱涂黑漆,顶端设装饰,已经与后世的牌楼比较相似。明清时期,牌楼工艺进一步发展,不仅样式繁复,更与科举、宗族制度融合,江南地区状元坊进士坊林立,成为文风昌盛的见证。

各类牌楼在其所处的文化片区内,因受自然、技术条件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做法,这体现出牌楼类型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及地域文化的深刻关联。

吴越牌楼的精巧,源于江南气候湿润,木材易腐,故以纤细木构配精巧透雕,既通风防潮,又融文人诗画意趣。徽派牌楼的厚重,因徽州多山多石,石坊的敦实耐潮,也反映当地的宗族威严与理学教化。晋地牌楼古朴、屋顶硕大,晋商雄厚的经济实力,催生出其精湛的木、瓦、石三雕技艺。

古今交融

如今,牌楼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正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或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门面,或是中式建筑出入口的点睛之笔,或是城市公园、景区中的文化标识。许多校园或纪念场所的大门,也提取牌楼四柱三间的形制作为入口设计。

牌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随着华侨的足迹,远播世界各地。历史上,海外的中华牌楼,多由华侨在唐人街兴建,如20世纪在加拿大和美国等地建造的仿古牌楼,成为异乡鲜明的文化标识。

在文创领域,牌楼的魅力也被不断挖掘。如北京中轴线文创中的正阳桥牌楼冰箱贴,将地标建筑浓缩于方寸之间,让古老的艺术以更轻盈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从街巷间的千年矗立,到文化记忆的代代相传,牌楼承载的不仅是建筑技艺,更是中国人对空间、秩序与价值的理解,需要我们充分阐述其价值,并将其融入城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文化中国行·寒露枫艳菊黄岭南秋,蔗熟姜香岁物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假日经济活力观察:“入境游经济”催热
  2. 我国科研人员解决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界面
  3. 棉田里的“丰”景——从新季棉花采收看
  4. 正值秋收秋种农业生产需防连阴雨
  5. 中国梦365个故事丨破晓
  6.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召开在即
  7. 多地降水降温!假期返程注意雨雪降温影
  8. 祝福新疆更美好|一张图看懂新疆口岸
  9. 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守望
  10. 穿越六代国门看百年口岸变迁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