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数智文遗陕西行|走起!到博物馆捕捉考古与科技的融合脉动
2025-09-20 12:43:11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1272   

陕西西安以北,秦岭脚下,坐落着一座气势恢宏的仿唐式建筑mdash;mdash;陕西考古博物馆。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办前夕,记者走进这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感受周秦汉唐至今的文明赓续之路。

近距离聆听历史回响

考古学家的探铲毛刷,与沾有泥土的文物,共同讲述着中华文明中或宏大或细微的往事。

80多年前,陕西宝鸡斗鸡台落下的考古第一铲,拉开了三秦大地上现代田野考古的序幕。而后,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扎根这片土地,用双手拂去掩埋时间的尘埃,发掘遗址千余处,出土20余万件文物标本。

观众观看沉浸式展览。孔繁鑫 摄

如何让这些出土文物,讲好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如何让人们体验到,考古和历史与大众并不遥远?陕西考古博物馆以其遴选展出的4218组、5215件文物作出回答。

出土于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铜轮牙马车,被称为西周第一豪车。为了完整保护马车的信息资料,最大限度保存车舆的遗物遗迹,考古人员用将它整体打包带回了实验室。

车厢宽1.8米有余,难以在彼时的道路条件下常规行驶;车体装饰华丽繁复,有大量镶嵌绿松石的青铜构件、薄壁青铜兽面装饰以及玉器和彩绘构件;车轮外沿,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车前躺卧的4匹马,经DNA分析显示,均为成年黑色公马hellip;hellip;

蛛丝马迹告诉今人,这是一辆仪式感强、较少使用的西周高等级贵族仪仗用车。

观众通过VR眼镜观看壁画。孔繁鑫 摄

沿着展柜前行,一件不算起眼的青铜小罐,引来不少观众驻足。曾摆在春秋时期一名男性贵族桌旁的它,残留些许一水碳酸钙及动物油脂的混合物。考古人员发现,这些残留物有美白功效,据此认为罐中是当时的男性面霜。

有趣的是,在面霜一侧,展出着一套完整的首饰盒。其中放置的部分金镯、玛瑙串饰,仍有一边埋在土里,保留着出土时的场景。这些文物,无声再现着春秋时期男女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度。

南郑疥疙洞现代人化石,为现代人起多地区起源说作出佐证;石峁先民使用的乐器口簧,折射着4000年前人们的精神生活;颜真卿书丹《罗婉顺墓志》,一展书法大师的艺术风格hellip;hellip;在这里,精心设计的展陈传递着泥土中带出来的絮语,一件件文物不再孤独、冰冷,讲述着自己所记录的精彩故事。

数字化让文物近在咫尺

随着时代更迭,许多文物被发现时,或光彩尽失、或残破不堪。考古工作者利用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博物馆则利用科技提升观展体验,让文物得以展现其意蕴。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观众体验通过拍照生成AI古装照。李伯玺 摄

其中,李倕冠饰有如一颗明星,闪闪发光、引人注目。数百个部件,金、银、珍珠、象牙、玉石等十余种材料,加之贴金、镶嵌、掐丝、彩绘等多种工艺,使这件头冠展现出雍容华贵的大唐之风。

这件展品旁,有一个可以拉开的抽屉展柜,分层展示着冠饰被发现时,数百个零件叠压在一起的样貌。为不破坏散乱于淤泥中的小件饰物,考古工作者先是采用石膏包固法搬迁至实验室,再通过显微照相技术逐一定位记录,并按原始位置逐层恢复还原。

李倕冠饰是中国第一个通过实验室微观发掘科学复原的冠饰,在一旁的电子互动屏上,其细节能够逐一放大欣赏。若有观者希望上头体验一把大唐遗风,现场拍照、等待数秒,人工智能就会发来形象逼真的古装照。

此外,该馆展出的一辆车也不容错过mdash;mdash;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展示的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李伯玺 摄

这辆车上,配备了指挥通信基础模块,以及文物预探测、分析检测模块、文物应急保存系统、文物保护预处理系统、文物保护专业工具包、环境参数采集系统、测绘及信息提取系统六大任务系统。为充分优化利用车辆空间结构,根据功能和体量不同,还划分出了文物现场出土勘察车现场信息采集车应急保护车及信息中枢平台四个功能平台。

透过一侧的透明车身,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混凝土超声波回弹仪、红外热像仪、硬度计、显微镜、微波水分测定仪等一众现金考古仪器工具现于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陕西考古博物馆上线博智伴行MR虚拟可视化导览。戴上MR眼镜环视四周,文物背后的故事跃然眼前;登临全息观景台俯瞰遗址现场,考古工作的脉络纤毫毕现;在MR虚拟可视化全息导览中,沉睡的遗址重现当年风貌hellip;hellip;

从田野考古到文物修复,再到博物馆展陈,虚拟导览为观众动态勾勒出文物的前世今生。

陕西西安以北,秦岭脚下,坐落着一座气势恢宏的仿唐式建筑mdash;mdash;陕西考古博物馆。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办前夕,记者走进这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感受周秦汉唐至今的文明赓续之路。

近距离聆听历史回响

考古学家的探铲毛刷,与沾有泥土的文物,共同讲述着中华文明中或宏大或细微的往事。

80多年前,陕西宝鸡斗鸡台落下的考古第一铲,拉开了三秦大地上现代田野考古的序幕。而后,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扎根这片土地,用双手拂去掩埋时间的尘埃,发掘遗址千余处,出土20余万件文物标本。

观众观看沉浸式展览。孔繁鑫 摄

如何让这些出土文物,讲好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如何让人们体验到,考古和历史与大众并不遥远?陕西考古博物馆以其遴选展出的4218组、5215件文物作出回答。

出土于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铜轮牙马车,被称为西周第一豪车。为了完整保护马车的信息资料,最大限度保存车舆的遗物遗迹,考古人员用将它整体打包带回了实验室。

车厢宽1.8米有余,难以在彼时的道路条件下常规行驶;车体装饰华丽繁复,有大量镶嵌绿松石的青铜构件、薄壁青铜兽面装饰以及玉器和彩绘构件;车轮外沿,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车前躺卧的4匹马,经DNA分析显示,均为成年黑色公马hellip;hellip;

蛛丝马迹告诉今人,这是一辆仪式感强、较少使用的西周高等级贵族仪仗用车。

观众通过VR眼镜观看壁画。孔繁鑫 摄

沿着展柜前行,一件不算起眼的青铜小罐,引来不少观众驻足。曾摆在春秋时期一名男性贵族桌旁的它,残留些许一水碳酸钙及动物油脂的混合物。考古人员发现,这些残留物有美白功效,据此认为罐中是当时的男性面霜。

有趣的是,在面霜一侧,展出着一套完整的首饰盒。其中放置的部分金镯、玛瑙串饰,仍有一边埋在土里,保留着出土时的场景。这些文物,无声再现着春秋时期男女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度。

南郑疥疙洞现代人化石,为现代人起多地区起源说作出佐证;石峁先民使用的乐器口簧,折射着4000年前人们的精神生活;颜真卿书丹《罗婉顺墓志》,一展书法大师的艺术风格hellip;hellip;在这里,精心设计的展陈传递着泥土中带出来的絮语,一件件文物不再孤独、冰冷,讲述着自己所记录的精彩故事。

数字化让文物近在咫尺

随着时代更迭,许多文物被发现时,或光彩尽失、或残破不堪。考古工作者利用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博物馆则利用科技提升观展体验,让文物得以展现其意蕴。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观众体验通过拍照生成AI古装照。李伯玺 摄

其中,李倕冠饰有如一颗明星,闪闪发光、引人注目。数百个部件,金、银、珍珠、象牙、玉石等十余种材料,加之贴金、镶嵌、掐丝、彩绘等多种工艺,使这件头冠展现出雍容华贵的大唐之风。

这件展品旁,有一个可以拉开的抽屉展柜,分层展示着冠饰被发现时,数百个零件叠压在一起的样貌。为不破坏散乱于淤泥中的小件饰物,考古工作者先是采用石膏包固法搬迁至实验室,再通过显微照相技术逐一定位记录,并按原始位置逐层恢复还原。

李倕冠饰是中国第一个通过实验室微观发掘科学复原的冠饰,在一旁的电子互动屏上,其细节能够逐一放大欣赏。若有观者希望上头体验一把大唐遗风,现场拍照、等待数秒,人工智能就会发来形象逼真的古装照。

此外,该馆展出的一辆车也不容错过mdash;mdash;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展示的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李伯玺 摄

这辆车上,配备了指挥通信基础模块,以及文物预探测、分析检测模块、文物应急保存系统、文物保护预处理系统、文物保护专业工具包、环境参数采集系统、测绘及信息提取系统六大任务系统。为充分优化利用车辆空间结构,根据功能和体量不同,还划分出了文物现场出土勘察车现场信息采集车应急保护车及信息中枢平台四个功能平台。

透过一侧的透明车身,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混凝土超声波回弹仪、红外热像仪、硬度计、显微镜、微波水分测定仪等一众现金考古仪器工具现于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陕西考古博物馆上线博智伴行MR虚拟可视化导览。戴上MR眼镜环视四周,文物背后的故事跃然眼前;登临全息观景台俯瞰遗址现场,考古工作的脉络纤毫毕现;在MR虚拟可视化全息导览中,沉睡的遗址重现当年风貌hellip;hellip;

从田野考古到文物修复,再到博物馆展陈,虚拟导览为观众动态勾勒出文物的前世今生。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超百万立方米我国页岩气试产最高纪录刷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
  2. 2025年暑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3
  3. 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技能人才支撑——“十
  4. 中国人寿财险北京市分公司开展“以案说
  5. 中国人寿财险北京市分公司开展“进企业
  6. 全国县域商业消费季活动启动
  7. 上海聚力建设“五个中心”推动高质量发
  8. 国资央企“十四五”答卷:家底更厚、结
  9. 黄河汛期调水调沙结束
  10. 商务部:坚持优化供给和扩大需求相结合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