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山区,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的一片竹林里,280块形态各异的石头铺镶其间。
早年村里有大小事需要商量,就组织村民在竹林里开会。每户搬块石头坐着,当时有280户,就摆了280块。地作席、天当房,有话敞敞亮亮地讲。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说,直到2009年,村里条件好了,开会改在了室内,但大家仍小心呵护着这块场地。
发展在这里谋划,行动从这里出发,人心也在这里凝聚。在全村人心中,这280块石头铺平了穷山沟的振兴路。
生态茶园、民俗园,一步一景;廊桥、石门,古香古色hellip;hellip;盛夏时节,藏在群山褶皱里的堰河村,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避暑、游玩。天一热,来的客人比平常更多了,得提前准备好。村民冯毕建一边收拾自家农家乐的桌椅碗筷,一边招呼在店里帮忙的村民将腊肉、香菇、木耳等土货摆到门口。
 2024年6月26日,俯瞰堰河村。
30多年前,堰河村人还在为填饱肚子而苦恼mdash;mdash;被困于八山半水分半田,这里只有巴掌田和鸡窝地,村民靠山吃山,长期以砍树卖柴为生,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如影随形。
因为找不到好的发展路子,冯毕建等不少村民早年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现在变化太大了,一家一栋楼房、一辆小车、一个致富项目hellip;hellip;冯毕建说。
讲起村里的变化,冯毕建和村民们滔滔不绝mdash;mdash;
曾经光秃秃的山上长出了上千亩茶叶,还有其他经济林木,不仅美了环境,还增加了收入。村民游玉洁说。
以前路边地头都是垃圾,现在每户自备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三个简易桶,每天有专人上门分类回收处理,村子干净多了。村民杨世伟指着门口的垃圾桶说。
烧饭用的木柴变成了电或液化气,化肥换成了生物肥料,环境也变好了。村民方金满接过话茬说。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困境下的堰河村是如何跳出生态破坏mdash;贫困落后的循环的?
答案就在这竹林,这里是我们凝聚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场所。闵洪艳找了块石头,顺势坐了下来。山是束缚,也是希望,要用对方式。闵洪艳说,1993年村两委组织村民在竹林里商量出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出了茶产业三年发展计划。
2025年7月2日,闵洪艳坐在竹林的石头上。
定好了方向,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扛起铁锹,背起树苗,开山种茶。看到干部们真心为群众办事,村民纷纷加入进来。3年后,村里的7麻袋茶叶卖了7000元。这桶金更坚定了全村人走绿色发展路的决心,不仅瞄准经济药用树种杜仲等,把更多秃山变成绿山,还顺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村里的事,既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是涉及村民冷暖的大事。闵洪艳说,30多年来,竹林里的石头虽然长了青苔,村民开会的地点也换了,但在村里的路怎么修、民宿怎么建、环境怎么改等大事小事中,党员干部带头,大家商量着干的习惯一直保留着。
堰河村也逐步探索建立了村党委、村委会、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村党委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的决策机制,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的三联共建工作措施,激发了村民踊跃参与村子发展的热情。2024年初,村里整合资金改造整村房屋立面。从提出设计方案,到召开村民大会投票,再到300余栋民房完成改造,用时不到4个月。
2024年6月26日,俯瞰堰河村。
从茶叶种植加工,到全村120家农家乐、民宿统一菜价、服务标准,再到打造堰河香特色农产品品牌hellip;hellip;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们的想法和建议融入村子的发展大计,大伙实干的风气更浓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型。
2024年,堰河村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最忙的时候,村干部兼职讲解员、服务员、售货员,每天在外面跑,办公室常常空着,村里索性把村委会的一楼改成了游客服务中心。
2024年6月26日,闵洪艳和村民讨论堰河香品牌销售情况。(谢勇 摄)
看到老家发展红红火火,就决定回村创业。在外打工的李长建返乡开了村里第一家咖啡店,还时常通过平台直播乡村生活,售卖自制的土特产。
从农家乐到咖啡馆,从特色民宿到乡村研学,从露营基地到直播带货,随着越来越多村民返乡,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如今,堰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超过4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
在堰河村人眼中,280块石头见证了穷山沟的蝶变,也铺就了人人要尽责,人人获发展,人人有奔头的致富振兴路。
鄂西北山区,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的一片竹林里,280块形态各异的石头铺镶其间。
早年村里有大小事需要商量,就组织村民在竹林里开会。每户搬块石头坐着,当时有280户,就摆了280块。地作席、天当房,有话敞敞亮亮地讲。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说,直到2009年,村里条件好了,开会改在了室内,但大家仍小心呵护着这块场地。
发展在这里谋划,行动从这里出发,人心也在这里凝聚。在全村人心中,这280块石头铺平了穷山沟的振兴路。
生态茶园、民俗园,一步一景;廊桥、石门,古香古色hellip;hellip;盛夏时节,藏在群山褶皱里的堰河村,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避暑、游玩。天一热,来的客人比平常更多了,得提前准备好。村民冯毕建一边收拾自家农家乐的桌椅碗筷,一边招呼在店里帮忙的村民将腊肉、香菇、木耳等土货摆到门口。
2024年6月26日,俯瞰堰河村。
30多年前,堰河村人还在为填饱肚子而苦恼mdash;mdash;被困于八山半水分半田,这里只有巴掌田和鸡窝地,村民靠山吃山,长期以砍树卖柴为生,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如影随形。
因为找不到好的发展路子,冯毕建等不少村民早年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现在变化太大了,一家一栋楼房、一辆小车、一个致富项目hellip;hellip;冯毕建说。
讲起村里的变化,冯毕建和村民们滔滔不绝mdash;mdash;
曾经光秃秃的山上长出了上千亩茶叶,还有其他经济林木,不仅美了环境,还增加了收入。村民游玉洁说。
以前路边地头都是垃圾,现在每户自备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三个简易桶,每天有专人上门分类回收处理,村子干净多了。村民杨世伟指着门口的垃圾桶说。
烧饭用的木柴变成了电或液化气,化肥换成了生物肥料,环境也变好了。村民方金满接过话茬说。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困境下的堰河村是如何跳出生态破坏mdash;贫困落后的循环的?
答案就在这竹林,这里是我们凝聚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场所。闵洪艳找了块石头,顺势坐了下来。山是束缚,也是希望,要用对方式。闵洪艳说,1993年村两委组织村民在竹林里商量出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出了茶产业三年发展计划。
2025年7月2日,闵洪艳坐在竹林的石头上。
定好了方向,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扛起铁锹,背起树苗,开山种茶。看到干部们真心为群众办事,村民纷纷加入进来。3年后,村里的7麻袋茶叶卖了7000元。这桶金更坚定了全村人走绿色发展路的决心,不仅瞄准经济药用树种杜仲等,把更多秃山变成绿山,还顺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村里的事,既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是涉及村民冷暖的大事。闵洪艳说,30多年来,竹林里的石头虽然长了青苔,村民开会的地点也换了,但在村里的路怎么修、民宿怎么建、环境怎么改等大事小事中,党员干部带头,大家商量着干的习惯一直保留着。
堰河村也逐步探索建立了村党委、村委会、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村党委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的决策机制,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的三联共建工作措施,激发了村民踊跃参与村子发展的热情。2024年初,村里整合资金改造整村房屋立面。从提出设计方案,到召开村民大会投票,再到300余栋民房完成改造,用时不到4个月。
2024年6月26日,俯瞰堰河村。
从茶叶种植加工,到全村120家农家乐、民宿统一菜价、服务标准,再到打造堰河香特色农产品品牌hellip;hellip;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们的想法和建议融入村子的发展大计,大伙实干的风气更浓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型。
2024年,堰河村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最忙的时候,村干部兼职讲解员、服务员、售货员,每天在外面跑,办公室常常空着,村里索性把村委会的一楼改成了游客服务中心。
2024年6月26日,闵洪艳和村民讨论堰河香品牌销售情况。(谢勇 摄)
看到老家发展红红火火,就决定回村创业。在外打工的李长建返乡开了村里第一家咖啡店,还时常通过平台直播乡村生活,售卖自制的土特产。
从农家乐到咖啡馆,从特色民宿到乡村研学,从露营基地到直播带货,随着越来越多村民返乡,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如今,堰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超过4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
在堰河村人眼中,280块石头见证了穷山沟的蝶变,也铺就了人人要尽责,人人获发展,人人有奔头的致富振兴路。
|